在K1373次列车停车事件中,一名乘客因车内闷热,擅自使用消防锤砸破车窗以通风。这一行为虽出于本能,却引发诸多争议。从安全、法律和责任等多方面来看,这种鲁莽行为绝非应急处置的正确方式。
破窗之险,隐患重重。列车车窗设计旨在保障车厢气密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擅自破窗存在诸多风险:玻璃碎片可能划伤乘客;气压变化可能影响列车结构稳定性,损坏内部设备;破窗极易导致现场混乱,引发乘客恐慌加剧、盲目模仿、车旁抛物、人员跳窗等不可控行为,干扰救援和疏散工作。这些风险不仅威胁自身安全,也危及他人。
鲁莽之举,违规违法。擅自破窗属于违规行为,可能被视为破坏公共设施,需承担法律责任。尽管在极端情况下破窗可能被认定为紧急避险,但列车工作人员已在积极应对,开启可通风车窗,发放矿泉水,安抚乘客情绪。此时,乘客的违规破窗行为并非最佳选择,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法律风险,给铁路部门的后续处置带来困扰。
冷静之策,信任配合。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应保持冷静,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铁路工作人员经过了专业培训,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迅速采取打开气窗、发放物资、做好现场安抚、加强安全巡视等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乘客安全。乘客应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知识,减少活动,使用随身物品降温,给予工作人员信任和支持,耐心等待救援。
应急之要,理性为先。列车破窗的风险远大于其短期通风需求,鲁莽行事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更大危险。面对突发状况,保持冷静,听从指挥,放松心态,耐心等待,才是理智之举。铁路部门也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确保乘客与工作人员共同应对突发状况,保障每一位乘客的安全。
列车破窗行为虽出于本能,但绝非应急良策。理性应对、冷静配合才是面对突发状况的正确选择。(颜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