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碳路者”实践团走访渔湾村 解码林业碳汇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西安石油大学“碳路者”团队调研宁陕县渔湾村纪实
7月5日,西安石油大学“碳路者”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宁陕县渔湾村,实地考察当地林业碳汇发展成果,与村干部、企业代表及村民开展深入座谈,并组织林业碳汇知识普及活动,探寻这座深山村落依托绿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态密码”。
初见渔湾:绿色理念引领乡村蝶变
上午8时,实践团成员抵达渔湾村,村口“林业碳汇激活绿色动能”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村书记罗书记热情迎接团队,尽管村长因公务未能到场,但已提前部署好调研行程与内容。
(图1 碳路者团队被接待)
在村史文化长廊前,罗书记向团队讲述了渔湾村的转型历程:“多年前,这里还是‘守着生态宝库讨生活’的落后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内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薄弱。”如今,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村两委带领村民实施土地整理、规模化生态种植、林业与文旅融合等项目,渔湾村已跻身省级生态宜居示范村行列。谈及变化,罗书记语气坚定:“我们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
实地探访:林业碳汇的“渔湾答卷”
顺着干净整洁的村内道路前行,一块实时更新负氧离子浓度的监测屏映入眼帘。“这是我们的生态‘晴雨表’,”罗书记介绍,“渔湾村的天然林是核心资源,通过严格的生态管护,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这块屏不仅是向游客展示‘生态优势’的窗口,更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保护生态的价值。”据统计,优质生态环境已成为渔湾村发展康养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年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直接拉动餐饮、民宿等关联产业增收。
(图2 负氧离子监测电子显示屏)
途中,一座按“生态优先”原则建设的景观桥引发团队关注。罗书记解释,该桥在规划设计时全程遵循“不破坏林地、不影响生态”准则,建成后将优化林业资源管护效率、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同时提升旅游体验感,“让生态资源在保护中转化为发展优势,正是林业碳汇的实践要义。”
针对团队关心的碳汇交易进展,罗书记表示:“目前虽未开展碳票交易,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始终明确,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开发荒坡地发展生态种植,让林业碳汇的衍生价值持续释放。”他介绍,村民可通过参与林地管护、生态种植、旅游服务等获得稳定收入与分红,构建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闭环。
深度对话:生态价值转化的“渔湾路径”
在村内生态咖啡馆,实践团与渔湾村投资发展公司项目总监薛蓉就林业碳汇落地实践展开专题交流。薛蓉以“有机水稻种植”为例,详解生态价值变现机制:“依托林地固碳释氧形成的微生态环境,我们实现水稻全程无化肥种植,不仅引来了朱鹮等濒危鸟类栖息,更让‘渔湾米’成为高端生态农产品,村民从育苗到销售全程参与收益分配,这正是林业碳汇价值的具象化体现。”
(图3 与运营总监薛蓉老师的谈话)
被问及农产品碳标签规划时,薛蓉回应:“当前种植规模尚在拓展阶段,待形成标准化体系后,将逐步引入碳标签认证,让生态价值可量化、可交易,推动林业碳汇产业化发展。”
村民心声:生态红利带来幸福提升
离开村委会后,实践团成员分组入户走访,向村民讲解林业碳汇知识,收集发展建议。“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现在盖起了新楼房,全靠这好山好水,”一位村民老人感慨道。村民李师傅则说:“过去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搞生态旅游、种绿色庄稼,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图4 与村民的谈话)
经过宣传讲解,村民们对林业碳汇的认知逐渐清晰,纷纷表示将更主动参与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跟着村里的规划走,把生态守好,日子肯定差不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绿色发展道路的认同。
此次渔湾村调研,“碳路者”实践团深切体会到林业碳汇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力量。团队负责人表示:“渔湾村的探索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协同共进,其经验为山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这也是本次实践调研的核心价值所在。”
(图5 碳路者团队合照)
作者:贾浩东 电话:19299175118 电子邮箱:3353543323@qq.com
团队指导老师姓名:李春宵 王业林 刘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