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南通大学“铁军红迹青年说”实践团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主题,深入江苏多地红色场馆与基层一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场馆研学+基层宣讲”为核心,在无锡、阜宁、盐城、淮安、苏州、南通等地构建起“访史、学史、讲史、传史”的实践闭环,用青年视角挖掘红色资源,以创新形式传递革命精神,为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注入青春动能。
场馆研学:于历史实境中解码铁军精神内核
实践团走进多处红色场馆,以实物、场景与史料为依托,溯源新四军抗战历程。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内,“日军侵占苏南东路地区”暴行史料与“江抗东进抗日”展区的枪械、水壶形成强烈对比,1939年叶飞团长率部东进、血战黄土塘等战例,生动诠释“星星之火可燎原”的抗争信念;阜宁县铁军纪念馆的旧军装、战地电报,串联起盐阜地区战斗脉络,让“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铁军精神具象化。

馆内详情。吴欣芮 供图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1940年盐城会师蜡像复原区,指挥员紧握双手的坚毅、战士整理衣襟的鲜活细节,定格历史性胜利瞬间;淮安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里,壮志亭内“八十二烈士墓碑记”与烈士遗物,还原1943年82位战士“以寡敌众、视死如归”的战役,印证其“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杰出代表”的定位。

馆内详情。吴欣芮 供图
部分场馆创新展陈方式,进一步强化历史感知。苏州新四军太湖游击支队纪念馆通过芦苇沟场景再现、触摸电子屏交互,还原冲山突围故事;苏州革命博物馆引入AI虚拟技术,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抗战场景;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以冲锋战士雕塑群与鲜红党旗营造庄严氛围,唤醒青年传承自觉。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场馆。吴欣芮 供图
基层宣讲:以分众化创新构建精神传承桥梁
场景化共鸣,联结青年成长实践。阜宁县铁军纪念馆内,实践团与高校学生围绕“专业学习瓶颈”“团队协作难题”展开对话,引导其将“新四军攻坚韧劲”转化为成长动力,提出“实验遇挫时沉下心、团队协作时多补位”的实践路径。南通市南郊社区的“红色问答小挑战”激发青少年兴趣,答对者获新四军主题徽章;接力朗读汤大娘军民情深故事后,全体学唱《新四军军歌》,“为了民族解放,为了阶级生存”的激昂旋律,让红色精神深度扎根。

团队成员正在宣讲。吴欣芮 供图
情感化互动,推动精神代际传递。无锡咏硕苑社区、苏州革命博物馆宣讲中,实践团结合场馆实拍素材与红色视频,讲述“夜袭浒墅关”等战例。社区老人分享童年听闻的抗战往事,苏州本地参观者感慨“家乡英雄让人自豪”,形成代际情感共鸣。实践团还设计“精神对照”环节,将新四军“露宿街头不扰民”的纪律与当代青年“志愿服务不添乱”的准则并置,让抽象精神转化为可践行的日常规范。

团队成员正在宣讲。吴欣芮 供图
实践成效:凝聚传承力量之书写时代答卷
青年成长,从“认知”到“践行”的精神蜕变。此次实践成为实践团成员的“精神必修课”。从无锡江抗东进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刘老庄纪念园的“烈士壮歌”,从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勇敢誓言”到社区老人的“历史嘱托”,成员们对铁军精神的理解从文字转化为行动自觉。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坚韧不拔”融入学业,把“团结协作”落实到团队实践,把“为民服务”体现在志愿服务中,以青春之力延续红色血脉。

团队成员宣讲后的合照。吴欣芮 供图
社会影响,红色基因实现代际传递。实践覆盖近千人次,推动铁军精神在不同群体中落地生根。南通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手绘英雄卡片致敬先烈;盐城市未成年人保护站的儿童主动追问“更多抗战故事”;阜宁、苏州等地的青少年将“铁军精神”列为成长动力;社区群众通过宣讲加深对地方红色历史的认知,形成“老中青”共学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正如南郊社区负责人所说:“这样的宣讲不是灌输,而是让大家自己走进历史、触摸精神,红色种子已经埋下。
模式创新,为红色教育提供青年范本。实践团探索的“高校实践团+地方红色场馆+基层社区”联动模式,盘活了地方红色资源;针对不同受众的“分众化宣讲”“趣味化互动”,破解了红色教育“同质化、枯燥化”难题;将“铁军精神与当代需求结合”的解读方式,让历史与现实接轨。这一模式为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地方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展望:传扬红色精神助力青年成长路
在未来的日子里,南通大学“铁军红迹青年说”实践团将从三方面深化实践成果:一是系统梳理新四军在江苏各地的历史脉络,挖掘更多地域特色红色故事,丰富宣讲素材库;二是创新“线上+线下”传播形式,将实践中的故事、感悟制作成短视频、图文等内容,扩大红色精神传播半径;三是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与地方红色场馆、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开展常态化红色宣讲与研学活动。

团队成员宣讲后的合照。吴欣芮 供图
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铁军精神,带动更多青年关注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坚韧不拔、担当奉献”的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吴欣芮 魏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