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破局,熵函数科技领航量子计算“国产替代”新征程

华盛顿时间 2023 年 3 月、2024 年 6 月,两轮对华量子技术出口管制升级,22 家中国量子研究机构被列入实体清单,这场"技术脱钩"的浪潮使得中国量子科研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量子技术竞争和不断升级的出口管制,中国科技企业正以坚定的自主创新步伐给出回应;当“断供”阴影掠过实验室机房,熵函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亮出了国产答卷:DMRG 任务从3天压缩到4小时,32×32二维晶格误差压到0.001%,核心算法全部托管在境内服务器,2年内完成量子多体经典模拟关键技术完全国产替代——这是公司的公开时间表,也是给科研界的承诺。

“量子计算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也是国家安全的新边疆。”熵函数联合创始人马国强博士把公司战略拆成三条红线:算法自研、算力可控、生态可替。

马国强博士表示:“技术自主可控已不仅是商业问题,更关乎国家科技安全。我们必须掌握从底层算法到算力服务的全栈能力。”

目前,熵函数核心算法已由内地与香港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完成,并通过可在极端管制环境下持续迭代。所有 GPU 集群选用国产或境内可采购芯片,确保“断电不断供”。在硬件层面,公司选择国产与境内可采购芯片的组合方案,既确保供应链安全,又维持技术先进性。

"我们不仅实现了计算速度的数量级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公司首席科学家表示,"从底层算法、硬件架构到软件生态,全部实现自主可控。"

此外,公司创新推出“算法社区+算力共享”开放生态,吸引全球研究者入驻并共享先进算法,逐步构建国产量子计算标准体系。业内专家认为,熵函数的突破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也为我国量子科研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基础计算服务,有望加速全行业创新进程。

在业务布局上,熵函数并未局限于量子计算。公司同时涵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数字内容服务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了从底层算法、中间件到上层应用的全栈能力。计划逐步构建量子多体计算生态,通过 “算法社区” 模式吸纳 UGC(用户生成内容)算法入驻,形成行业标准;同时拓展算力切片与共享服务,利用闲置算力资源降低成本,目标在 2027 年完成量子经典模拟领域的国产替代,并逐步向企业客户延伸,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商用落地。

面向 2027 年,熵函数计划把中国区 200 家、全球 500 家量子研究机构全部接入国产底座。“禁运不是风险,是窗口期。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国产替代,更要建立中国主导的量子计算标准体系,在全球量子竞争中,中国企业应该而且能够扮演更重要角色。”马国强博士说,“我们要让国产替代成为科研常态,而不是应急选项。”

在全球量子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熵函数科技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实力。通过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中国正稳步走向全球量子科技舞台的中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