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K1373次列车因突发情况紧急停车,有旅客在未经工作人员指挥的情况下砸碎车窗,这一行为竟在网上获得不少"值得肯定"的评价。这种荒谬的论调无异于为危险行为张目,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列车紧急状况下,任何未经专业指挥的擅自行动都不是英雄主义,而是可能引发更大灾难的鲁莽行为。当网络舆论场为砸窗者叫好时,我们实际上正在解构公共安全最核心的秩序基础。
列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封闭系统,其安全运行依赖于乘客对专业指挥的绝对服从。现代铁路系统有着严密的应急预案,每一名列车工作人员都接受过专业训练。K1373次事件中,列车停靠在中间股道,两边随时可能有其他列车经过,工作人员已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程序,乘客的砸窗行为更可能干扰整体疏散计划,造成踩踏、玻璃碎片伤害、股道存在异物影响后续行车等次生风险。历史教训历历在目——2005年日本JR福知山线脱轨事故中,正是部分乘客擅自逃生延误了专业救援,导致伤亡扩大。公共安全领域有一个铁律:未经协调的个人理性叠加,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灾难后果。
网络上一片"砸窗有理"的喧嚣,折射出当代社会一种危险的安全认知误区。在短视频时代,人们习惯于用戏剧化的个人英雄主义想象替代专业的风险处置逻辑。键盘侠们隔着屏幕为砸窗叫好时,可曾想过若人人效仿,车厢内会陷入怎样的混乱?可曾计算过破碎车窗可能导致的气流变化、玻璃飞溅等附加风险?这种反智的"自救浪漫主义"本质上是对专业价值的蔑视,是对"我比专家懂得多"的民粹思维的又一次印证。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类言论正在社交媒体形成回声室效应,不断强化公众对专业指挥体系的不信任。
在专业处置已然展开的情况下,砸窗行为既无必要,更增加了现场管控难度。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若每位乘客都自认比工作人员更了解状况,都按个人判断采取行动,列车这个密闭空间会在瞬间变成怎样的危险场所?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早已警示过,当社会成员不再相信共同规则,失范状态就会吞噬一切安全基础。今天的砸窗叫好声,正是这种社会失范的前兆。
面对突发事件,保持冷静等待专业指挥不是懦弱,而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养。日本"3·11"大地震时,东京站内数万乘客在剧烈摇晃中仍能有序听从广播指挥,无人推搡冲撞;德国ICE高铁事故中,乘客严格按车厢指示等待救援,为专业处置赢得宝贵时间。这些案例证明,信任专业体系比依赖个人冲动更能保障集体安全。我们当然理解被困乘客的焦虑,但必须强调:情绪宣泄不能凌驾于安全规则之上。铁路部门需要加强应急科普,让公众了解列车断电后的供氧时长、疏散优先级等专业知识,用透明信息驱散恐慌。
"砸窗有理"论调的流行,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运行基石的挑战。当我们为不服从指挥的行为鼓掌时,我们正在亲手拆除公共安全的防护栏。下一次紧急情况来临时,可能是你我在等待专业救援,而周围尽是受网络言论煽动、准备砸窗的"英雄"。维护公共安全不需要匹夫之勇,而需要每个公民对专业、对规则、对集体秩序的敬畏与遵守。唯有如此,当危机真正降临时,我们才能获得最可靠的生命保障。(王晓珑)